2016年6月24日

華航罷工和英國公投

我支持華航空服員罷工。在她/他們罷工的同時,英國公民投票決定要離開歐盟。這兩件大事其實沒有關聯,但因為我是一個目前住在德國的台灣人,所以在這個時間點對這兩件事產生了很複雜的感覺。

罷工這件事在德國真的很常見。時不時同事們就會互相通報,明天地鐵和公車罷工喔,下星期機場罷工喔。雖然多少還是會覺得多了點麻煩,但大家從來不抱怨,就只是很平常地改變通勤計畫。有的人會和主管要求當天在家工作,有的人直接請假,或是和開車的同事共乘。上次地鐵罷工還特地挑在城市辦大展覽會、有非常多世界各地的商人來參展的期間,但大家都能理解,罷工罷在會給資方帶來很多麻煩的時候才更有效。

其實我可以理解,這樣的同理心態,相對來說比較難在目前的台灣出現。因為怎麼可能可以在家工作?!假這麼少我才不想浪費假!公司才不會管罷工帶來的麻煩,只會要我(們勞工)自己想辦法解決。

嗯,其實全世界的資方都是自私的。德國的勞工們之所以能有比較大的彈性,是因為在各行各業都有工會,而且勞工相關法規也有一定程度的規定。所以當地鐵工會決定罷工的時候,其他的勞工工會也仍然在運作著,確保每個勞工的權益都受到保障。

公司的員工們每年會選出員工代表,這些代表人作為員工、工會和公司三方之間的橋樑,會監督公司給的工作合約/薪水是不是合理,公司是不是有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等等。尤其若公司有和工會簽定協議,就必須遵守工會提出的合約條件和福利。例如每年工會都會和資方談判,談定薪水必須隨著物價調漲的比例。如果哪天員工有問題,可以詢問員工代表及工會討論後,再跟公司協商。如果協商不成,就有可能進入仲裁或是上法院。

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工程師,不清楚德國勞工相關法條的細節,但當我有疑慮或需要幫助時,可以去問員工代表。如果我自己有加入工會,每年繳會費,就可以找工會幫忙。這些潛在的資源,讓每個身為勞工的人能夠感覺安心一點。

所以我支持華航空服員罷工。從她/他們開始,才有希望讓台灣各行各業工會的發展和相關法規的建立越來越健全和穩定。這樣作為一個勞工,不論在哪一個行業,才能夠感覺自己的權益受到保障,能夠在需要時得到幫助。

不過,就算在法規和工會比較健全的德國,依然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問題。例如零售業越來越愛從人力派遣公司找人,只願意簽短期且薪資福利較差的合約。大公司也傾向先簽短期合約,過幾年再改成長期合約。德國社會一方面缺少勞工,但大量難民或移民的移入,卻可能導致平均薪資的降低,而且也有移民與社會融合的問題。另外這次英國公投決定要脫離歐盟的結果,也不知道未來會怎麼影響德國和整個歐洲。

關於英國公投這件事,身為一個非德非英的外國人,我一方面有點作局外觀,不知道這些歐洲人到底想怎樣,只希望我的薪水不要蒸發太快,但另一方面也驚訝又羨慕,原來脫離歐盟這種國家級的大事,真的可以公民投票決定。

這幾年來多少都會聽說,這裡的人民除了決定自己的人生和職涯,也可以一起決定各種大大小小的公眾事務。慕尼黑的居民好久之前決定,市區內幾公里的建築物都不能高於市中心聖母教堂雙塔的高度。德文老師是瑞士人,他說他時不時會收到從瑞士寄來的信,請大家投票決定城市內的事情。例如瑞士某一個住了很多有錢人的小鎮投票,52%居民決定寧願大家一起付30萬歐元的罰款,取代必須接受來自政府分配的十位難民。

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臺灣人也能有這樣大大小小的公民投票?除了每四年一次選總統、立法委員、縣市長等等這些「人民代表」之外,我們能不能有機會一起決定生活環境中的大小事務?

我一方面好想要收到這樣通知投票的信,但多想一下,又有點惶恐,我能夠為這樣的大事做決定嗎?如果我支持的選項最後落選了,那怎麼辦?好像很難心平氣和的接受啊。

這些年深刻體驗到的其中一件事,就是每一個人,其實都要不停地為自己人生中各種大小事情做決定啊。從每天要吃什麼、做什麼事、自己的職涯發展,到自己對社會和政治的態度和立場。

常常覺得,最容易的其實是不要作決定,全部交給別人決定就好了。如果出錯了,就可以把責任推給別人,就可以安慰自己這不是我決定的不是我的錯。如果一切都能不要自己決定,都可以順其自然好好地發展下去,那就太完美了。但當然不可能,現實常常事與願違,常常逼人要鼓起異常的勇氣作出異常的決定。尤其是當你想要為自己努力爭取些什麼的時候。

這幾年隔岸觀火看著台灣發生這麼多事情的我,總是帶著這種心情打從心底敬佩那些做出異常決定且一路行動下去的人們。所以真的不能再同意更多了:如果你不支持就算了,但你不要盲目地扯後腿好嗎?!(那些願意不領薪水還想回去飛還不覺得飛安有問題的大姐們快來對號入座……)

每個國家的情況都不會完全相同,在德國和歐洲看到的事情,不一定適用於臺灣,臺灣也不一定需要。但我相信讓工會的體制和相關法律制度越來越健全是對的方向。希望有一天可以公投大小事情也是不能放棄的期待。

好像扯太遠了,所以一開始才說是很複雜的感覺啊。

*後記:還沒寫完就看到華航罷工傳來的好消息!真是太好了!本來看到大家在華航和長榮之間掙扎,還想推薦其他飛歐洲的選項。那就暫時保留啦。

參考:張烽益/工會運動新出路──華航罷工的弦外之音 (報導者網站)
https://www.twreporter.org/a/china-airlines-strike

2016年5月5日

推薦<少年臺灣史>

真心推薦周婉窈教授寫的<少年臺灣史>。私心認為是我們這一代必讀的書。

其實我還沒看完,但已經忍不住要來推薦!在看書的過程中,我無法不去想「如果這本書是十幾年前歷史課的教科書的話,我這十幾年的腦袋和想法會有什麼差別?我在學地理歷史公民課、看電視新聞的時候,會有多麼不同的心態?」

我一直都感覺二二八、戒嚴、白色恐怖這些事離我們好遙遠,隱約知道一些,好像是很重要的事,但歷史課本只是簡單帶過,成長過程中也沒有機會沒有人跟我們討論這些。

看書的過程中才發現,也才開始真正感覺,其實我們根本是這些事件後的第一代。以前歷史課的1895、1930、1945,原來是阿公xx歲的時候,原來是我出生前xx年。

看這本書,我有一些看似無解的問題,好像終於得到初步的答案。原來我爸媽成長到30歲的環境,和我成長到30歲的環境,有這麼大這麼誇張的差別,原來這可能是我們這兩代無法理解彼此的原因。原來戶籍法1992年才修正,在那之前身分證和其他證件都要登記曾祖父/祖父/父親在中國的籍貫,所以實在太容易去區分「外省人」和「本省人」。

不喜歡談政治或歷史的人,我也推薦看這本書。以前是沒有簡單的機會去了解和接觸,太抽象太遙遠,所以不想懂。但看過這本書,你可以自己決定,儘管知道一些臺灣歷史了,但還是決定不接觸政治議題。而且,可能像我一樣,有一些對自己人生的意外收獲。

覺得自己是「臺灣人」的人,當然要看。看完後應該會對「臺灣人」這個身份認同有自己的定義。(很難啊!)

決定短期或長期留在國外、不回臺灣的人,更要看。看了這本書後,我再去看歐洲或美國的歷史和發展時,心裡感到踏實很多。我終於能夠感覺我是站在臺灣的歷史上,去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發展。德文班同學問我到底為什麼中國和臺灣不一樣時,我可以好好地跟她解釋,也跟她討論和哈薩克和俄國是不是有什麼異同。

其實這本書的目標讀者群,「少年讀者」,是出生在1994到2000間的更年輕的人,被作者稱為「第一代臺灣人」。照這樣說的話,我們應該是「過渡期的那代人」,所以我們一路走來覺得徬徨、困惑、無解,好像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歷史一直是我的罩門,這本書像是為我開了一扇窗啊!希望你們看了也會喜歡。

2016年1月20日

國際記者會口譯的事

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國際記者會上的即時口譯引起一些討論。當然,趙怡翔先生的英文能力很好,而且對於一個非專業口譯者來說,趙先生的表現已經很不錯。我的英文能力絕對比不上他,也沒有翻譯或口譯的專業經驗。但作為一個看直播時能聽懂中文和絕大部分英文的台灣人,我認為這個部分真的有點可惜。

有人說趙先生不是專業口譯員,不能用專業的標準來評斷。我完全同意。但就因為這並非他的專業,所以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得到他的緊張,當天的問答也有一題出現明顯漏譯。另外蔡主席的中文回應多數使用正式且慎重的詞句,但某部分的英文譯文聽起來卻稍偏一般口語。

「總統當選人國際記者會」應該是非常正式的場合,蔡主席第一次而且也許是唯一一次以總統當選人的身分直接面對國際媒體,我認為還是應該請一個有經驗的專業口譯員負責。專業的口譯員必定能以更沉穩順暢的語氣陳述,使用更正式慎重的詞句,且因為具有相關經驗而能更加確保不漏譯原文。

有人說民進黨必須從黨內找人擔任口譯,尤其是熟悉蔡主席語意的人,這樣才能表達出正確的意思。

但當天蔡主席在致詞或是問答時的談話,都極少參雜情緒。中文講稿和回答也沒有任何隱晦不清的雙關語。若是照著蔡主席的中文回答一字一句翻譯成英文,就算不熟悉民進黨或蔡主席真正意思的專業口譯員,應該都能表達出中文字句所要呈現的字面上的意思。也就是說,只要逐字逐句翻譯,我相信外國媒體一定能感受到蔡主席想要表達的意思,例如是否能直接針對問題回答,或只願意給個比較籠統的答覆。

當天蔡主席的中文回答都很明確清楚,聽眾可以理解她願意或不願意給出哪些陳述。但某部分的英文譯文,卻會讓我覺得有點模糊不清,會讓我懷疑在場那些聽不懂中文的媒體,是否會因此覺得蔡主席的回答不清楚或太簡短,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太可惜了!

使用英文口譯員的目標對象應該是外國媒體,是在場那些聽不懂中文的人,所以真正能夠給出實質回饋意見的應該也是他們。這些外國媒體是否能夠當場理解且感受到蔡主席的意思,才是對口譯員來說最重要的事。

德國對台灣人的身分認定(2016年)

在臉書上因為兩個朋友轉貼而看到某篇短文,也在德國四年多的我,有感而發想說說我的情況和想法。根據德國聯邦政府文件 2016年最新版,臺灣人的身份認定已經有進步。
https://www.destatis.de/DE/Methoden/Klassifikationen/Bevoelkerung/Staatsangehoerigkeitsgebietsschluessel_pdf.pdf?__blob=publicationFile

搜尋"Taiwan",可以在第31頁發現縮寫和代碼分別是TWN和465。Gebiet(領域/屬地): 465,Staatsangehörigkeit(國籍): 465,Staat(國家): - (空白)。 在第66頁,國籍為taiwanisch。

搜尋"Hong Kong",在第25頁,Gebiet(區域/範圍): 411,Staatsangehörigkeit(國籍): 411,Staat(國家): 479 (和中國相同)。在第64頁,國籍為chinesisch (Hongkong)。

從第94和105頁可以發現2011年時臺灣的國籍和國家欄位由465改成479,一直到2014年才改為國籍465,國家欄位空白,而此時465代表的是chinesisch (Taipeh)。但2015年時,國籍代碼465改為代表:taiwanisch!

我相信居留卡(類似身分證)上會印出的TWN或CHN,和它相對應的代碼,一定有它的意義。例如我現在有收入必須要報稅,我可以拿著我的居留卡和上面的文件去跟公司人資溝通,請她將我報稅資料上的479改為465 taiwanisch。入境德國或其它國家遇到海關有問題時,德國的居留卡寫著TWN也許能幫得上忙,至少這是德國政府發出的正式文件。

這幾年在德國臺灣同學會版上時不時就會討論CHN/TWN這件事,回報各地最新情況。和德國外事單位溝通這件事,有時候也許會無功而返或感到無力,但我相信上面的改變是每個人去辦簽證時的努力溝通,加上辦事處的匯集和向德國相關單位反映後的成果。德國政府當然會以德國和德國人民為優先考量,要讓德國承認臺灣是國家絕非易事。但目前的TWN 465 taiwanisch,國家欄位留白,已經比2011年的狀況好很多。我認為如果沒有每個人藉著每次機會的溝通和反應,也許根本沒有改變的機會。

在德國,如果有不愉快/不舒服/不同意/不開心的想法,必須要自己清楚明白地表達出來讓別人知道。如果辦事人員不熟悉新法規,就把資料印下來帶去好好說。我現在的居留卡也是從CHN改為TWN,而且辦事人員還說這是他們的疏失,所以我不需支付新卡工本費。德國人不習慣、也不認為有義務要去理解你選擇不說出來的事情,所以我不讓自己因為自我預設會徒勞無功就不去嘗試,更何況這是少數我實際上真的可以做到的事。要能真正變成臺灣人的路當然很長,所以有任何機會踏出一小步都要試試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