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

德國找工作一:前言和心態

0 前言

以下是我個人的經驗分享和學習心得,僅供參考。除了我自己之外,還有參考一些身邊的例子,包含台灣人和其他國家的同學,但是仍然不足以代表多數。若有特別的情況,文中會儘量指出,但難免有遺漏請見諒。

找工作的過程,和個性、學經歷背景、語言能力,想找的工作領域、心態、甚至是運氣都有關係,實在是無法一言以蔽之。我想整理這些,是因為陸續有人問我經驗和技巧,講太多次之後開始覺得很懶,倒不如一次寫下來好了。另外我在過程中,自己慢慢摸索,慢慢做功課,最後算是有個還不錯的結果。如果這些心得能夠多少幫助到有需要的人,那也是一件很好的事。

找工作時的個人背景

在台灣念完工程學士和碩士。留在大學作研究助理一年,專利事務所任職專利工程師一年。在德國念智慧財產法律碩士一年,全英文授課,學習內容相當於台灣的科法所,論文也是以英文寫作。

德文能力約A1.1,稍微聽得懂基本的句子和單字,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生活上無法用德文溝通。找工作的過程「完全使用英文」,包括用Google翻譯看德文的職缺廣告;用英文寫cover letter、履歷和email;以英文面試。

找工作的結果

我是畢業後申請「找工作簽證」,「全職全時」地在找工作。從開始準備資料到簽合約,歷時約五個月。丟出60+個工作,得到6-7個面試,最後得到2個工作機會,一個是德商小公司,一個是法商在德國的據點。最後兩個工作的職缺都是我自己在網路上看到的,不是同學或學校介紹,也不是台商外派。大部分公司我在申請時都不知道它們在幹麻,一切算是從零開始。

我找的領域是專利相關工作。必須承認,相較於其他領域,這個領域在一開始的確算是不太看重德文能力。但是要在德國工作的話,不管是做什麼,遲早都要或多或少地學德文。我在找工作時也很清楚地認知到這是我的劣勢,不會想成是我「賺到的」。以下的心得中,我試著儘量寫出大部分人都能適用的情況。

1 破除迷思和心態建立

在德國(或國外)找工作很難?

是真的蠻難的,但其實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也不需要什麼神人等級才能成功。和在台灣找工作比,當然在台灣比較容易。不過以我看到聽到的,對其他國家的人來說也一樣難,西班牙人義大利人中國人找工作,不會比台灣人簡單。

因為不是在熟悉的台灣找工作,所以需要不一樣的準備,然後不要有一樣的期待。請默默提醒自己「我在這裡是一個外國人」,但是不需要有先入為主的害怕。尤其在歐洲,不同國家的人來來去去,到處都是「外國人」。要認知到自己正嘗試在一個語言、文化、人的長相都很不同的國家找工作。外國人的身份在申請過程中有一些我個人認為的先天優勢和弱勢。

申請條件的先天弱勢:

  • 不具有合法工作身份,雇主必須有幫你申請簽證的意願。

以人資主管告知我的訊息,每個職缺都必須先公告一段時間,優先給德國公民機會。申請工作簽證時,公司也必須填寫一份表格,說明為什麼這份工作要給這個外國人不給本國人,由當地外事局判定是否合理。通常學經歷背景有相關、而且雇主願意寫的話應該都沒什麼問題,不過這樣的程序還是會給雇主帶來多餘的程序和麻煩。

  • 身為一個外國人,雇主會擔心,你會不會說走就走。

通常申請過程中都不會談到家庭或感情狀態,面試時有可能會問到。我覺得這樣的顧慮其實蠻合理的。相較於本地德國人,身為外國人的我們本來就有更多的不確定性、有更大的機率會變動或離職。

  • 語言不通。

就算其他條件都很好很符合,語言不通本身就是一個拒絕的理由。有可能公司看到申請文件是英文的就直接丟掉。也曾經有雇主在面試時發現我不會說德文,就直接跟我說,我的條件很不錯,但是語言不通無法和其他(不懂英文的)同事溝通,所以很抱歉。

  • 不了解就業市場。

以前我只知道像西門子、BMW、BOSCH這種大公司,在找工作過程中,才慢慢開始知道其他公司,慢慢了解德國的就業市場。其實了解和熟悉市場是找工作時很關鍵的要素,也是身為外國人最大的弱點。TUM career中心的職員也跟我提過,其實大部分外國學生的資料或條件都很不錯,除了語言之外,最大的弱勢就是完全不知道去哪找職缺、合理薪水怎麼開怎麼談等等。

但是外國人也有一些先天優勢:

  • 比較沒有地域性考量

就像台灣有南北分布一樣,德國人通常也不太願意為了工作南北大遷移或是城鄉移動。身為外國人通常彈性比較大,比較不會自我設限要在哪裡,這可能增加自己被錄取的機會。

  • 不知者無罪

德國社會裡充滿了許多約定成俗、不成文的規矩,很多外國人常覺得在德國每件事都有規定。在找工作這方面,申請資料就有許多可以注意的小地方,面試大概也有一些潛規則吧。不過身為外國人,比較可以帶著一種不知者無罪的心態:如果我做到了,那代表我有用功準備;如果我沒做到,那是因為我是外國人我不知道嘛!當真的不小心忽視什麼細節時,感覺比較不會造成負面印象。

  • 語言

我覺得德國人普遍英文都還不錯,尤其是年輕人,只是看他們願不願說而已。在申請工作時,會說英文但不會說德文,到底是優勢還是劣勢,就視公司的態度和工作職缺內容而定了。工程師和科學科技領域,有人說很看德文,有人說還好。我自己在德文班是遇過好多跟我一樣,一邊工作才一邊開始從頭學德文的各領域工程師,各國人都有。人文社會學科理論上應該會比較注重德文。

如果德文還不夠的話,我認為好的英文能力很有加分效果。畢竟德國現在也想從其他國家吸引人才,而英文還是目前最共通的語言。至於中文的話,以我的經驗目前看不到明顯的好處。不過德國很多公司在中國都有據點,也許有潛在的優勢。

找工作的過程比台灣久很多

當然,這是在態度認真的前提之下。申請時間約需要三個月到半年,甚至更久,對德國人或其他外國人亦同。建議先有基本的時間規畫,視希望開始的工作時間而定,往前推算。

我個人從開始準備資料到簽合約,歷時約五個月。這是我第四次弄申請資料,雖然可以很快進入狀況,但一開始還是拖拖拉拉了一陣子。而且遇上十二月,德國人整個月就是在等聖誕假,沒什麼心情找新人。所以請考量到聖假節,另外新手可能要多估一到兩個月的時間把申請資料寫出來。

放下名校情結,從零開始準備

相對於台灣和美國而言,德國人對德國國內的大學不太有名校情結。當然還是有幾間比較知名的學校,有特定的領域上有特別的名氣,不過普遍來說履歷上的學校名稱不會有太大的印象加分或扣分。更不用說大部分德國人應該都不知道台灣的大學。不過美國名校當然還是會多少吸引人的注意,但在德國這應該算是特別條件。

放下名校情結的意義在於,大家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準備申請資料時要付出相等的努力,不論從哪個學校畢業,不論之前有什麼工作經歷。雇主怎麼看你這個人,很大一部分取決於你怎麼在資料中和面試時呈現自己。例如上面提到的先天弱勢,被問到這些問題時要怎麼從容應對,怎麼得體地回答;或是如何強調自己的優點,讓自己顯得特別而且優秀。怎麼用幾頁的資料,或在幾個小時的面試中,讓雇主了解你而且想要雇用你,是有一些方法而且可以學習的。我自己也還在持續學習中。

相信自己的能力,誠懇自信

對大部分在台灣長大、受中華文化教育的台灣人來說,可以先把自信度乘個1.2 到1.5倍。「還可以」的能力,請想成「還不錯」。「很不錯」的能力,請想成「專業且持續學習中」。當然這不適用於已經非常有自信的人。我一開始也不太習慣,總覺得自己在說大話;但後來覺得這實在是「專屬台灣人」的先天弱勢,還是要克服比較好。而且依我個人所見和經驗,台灣人的工作態度和能力,和其他國家的人比較,平均來說真的很好。

台灣人從小被教育必須謙虛,和外國人相比之下,對自我要求的標準比較高,比較難覺得自己能力足夠。這沒有什麼好壞,只是文化不同。但因為是在德國找工作,請改用德國人的標準,不然可能會錯失許多機會。例如你和一個德國競爭者的能力相當,但他很有自信的說他能力很好,你只是寫還不錯;雇主單憑書面資料,會直觀地覺得他的能力高過你。但是也不需要浮誇或欺騙。稍微把自信的門檻降低,再忠實地陳述就沒問題了!雖然自己可能感受不到,但自信程度其實會完全反應在申請資料和面試的談吐中。

找工作是雙方的事

公司挑你,你也可以挑公司。當然心裡還是會想有哪個公司可以給我工作就好了,但是請不要表現出來,不要讓雇主覺得你很弱勢,或你在懇求一份工作。

如前述,有時候被拒絕的原因可能只是不可抗拒的先天弱勢,無關能力好壞。而且,雇主會比較喜歡有自信的人。請表現出自信,然後抱持誠懇的態度。這個心態在面試時尤其重要,之後談面試時會再多說一些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