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0日

機運

前幾天去了公司內部女性社團(women networking)辦的小演講,主講人是兩位在科技部門的女性VP (Vice President,大概可以翻成副理吧,向上報告給首席技術長CTO,CTO往上就是執行長CEO)。演講形式比較像是小型討論會,大家聊聊在職涯發展上遇到的困難和挑戰,談了幾個主題包含:如何理解包容自己的不完美,從失敗中學習和繼續前進,建立能夠信賴的人際支持網,在不同情況下的自我省思和抉擇、無論如何要維持自己的真誠本色(autenticity)等等。

我問了一個問題:我們常聽到「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但另一方面我們是否需要很努力地去追求認同和職涯發展機會?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們的經驗?

回答:我們的經驗是你絕對不能只是等待,想要有發展一定需要主動性的追求。但通常你會需要從堅持(persistence)和耐心(patience)中找一個平衡,有時候需要有耐心再等待一下,有時候你會需要改變,但這就看當下的情況了。

問完問題後自己才開始懷疑,英文世界裡也有「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種概念嗎?該不會我其實問了一個很蠢很奇怪的問題?

"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 ,好險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有說過類似的話。

再看了幾篇網路文章[1],發現概念和中文的意思差不多,大致上就是你要努力、增加自己的實力,機會來的時候才有能力去抓住機會。不過通常你不會知道機會什麼時候要來,甚至在那個當下你根本無法辨認出什麼是機會。

*

這幾年工作下來,越來越覺得「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個概念很空泛,甚至讓人越想越洩氣。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看到各種例子,在最後那個關鍵點你絕對需要「機運」來達成點什麼。不論你多麼努力不懈、多麼認真經營人脈、多麼跨出舒適圈挑戰自己,如果沒有得到合適的機會或僅僅就是沒有運氣,似乎就會功虧一簣。

認真想想,我們在等待「機會」來的心態,好像其實是在等待機會帶來的「改變」。

所以我目前的解法是,如果覺得自己卡住了,就主動地在工作或生活中稍微改變點什麼。例如訂個新的生活規律、參加一個沒去過的聚會,工作上改變某個心態、忽視某個會讓自己產生負面情緒的人事物等等。就算是很小的改變也好,主要是讓自己感受到我有主動.選擇的能力(和責任)。

演講人其中一個VP在公司從財務轉到營運再轉到現在的科技部門,她說她剛到營運部門的前六個月感到非常辛苦和不適應,認為自己選擇錯誤幾乎要放棄了。但最後她認知到,前幾年在財務部門為她帶來成功的方式,無法應用到營運部門上,她必須要改變,找出新的生存和成功方法。

回頭看這幾年經歷和發生的事,好像也是慢慢地累積些小改變,在某個時刻所謂的機運就無法預測也不可控制地發生了。

[1] https://www.forbes.com/2010/05/21/life-luck-work-success-opinions-book-excerpts-peter-buffett.html#54610d9463ca

https://dancingthroughtherain.com/chance-favors-the-prepared-mind/

http://thecomonline.net/chance-favors-the-prepared-mind/

2019年6月23日

德國轉職/open interview經驗

最近在尋求轉職的過程中,意外得到open interview,得到很大的鼓勵。剛好版上比較少這方面的資訊,分享讓大家參考看看。

轉職心得

找到第一份工作後,我還是有持續訂stepstone的每週職缺通知,可以自己設定關鍵字+地區,潛移默化對於了解職缺市場非常有幫助。

如果開始有想轉職的念頭,就算不確定什麼時候可以真的實現或決定,看到會認真考慮的職缺還是可以丟履歷試試看,一來是增加自己的機會,二來是有得到面試的話也不失為一個練習。

我目前的第二份工作和這次open interview,都是在經過一次失敗的嘗試後,過了一年多再得到的機會。第一次丟目前的公司,有和人資電話面試但主管想要更有經驗的人。後來公司又開了新職缺,人資主動寄信給資料庫裡的人,第二次過程順利後來就得到目前的工作。

找轉職時心態稍微輕鬆一些,這兩年我會上kununu網站參考公司評價,看近兩三年的變化趨勢。但主要還是藉由面試來逐漸增廣見聞,累積到現在六年(第一次找+轉職)總共丟了約120個履歷(全英文),有過約16個主管面試遍布德國各地。

open interview

去年丟了符合我本行的職缺,有人資電話面試但主管想要德文流利的人。今年我想嘗試轉行丟了同一家公司另一個不相關的部門,結果履歷被內部轉回本行的部門,以為我丟錯工作了。

在我就快要放棄這次轉職嘗試時,接到電話邀約open interview。主管和人資解釋,他們看我丟了兩次而且不同部門,感覺我真的對公司有興趣,所以儘管他手上沒有職缺還是決定找我去聊聊。談的主題都蠻開放且廣泛:

  • 公司和部門目前的情況,有什麼可能性及限制
  • 我兩份工作的責任和細節,為什麼想轉職
  • 對下一份工作和未來職涯,想追求什麼 (是否和公司符合)
  • 作為一個外國人在德國/歐洲的經驗
  • 目前的人生階段及未來生活規畫

最後也問了一些專業知識和技能,請我考慮要不要申請在另一個國家的職缺。如果決定不要的話他們也希望能保持聯絡,以後有新職缺會再跟我說。面試過程可以感受到雙方的興趣和誠意,是一次非常愉快而且增加自信的經驗。

其他心得

  • 雖然沒有人脈,德文也沒有流利到可以用來工作,多花一點時間還是有可能逐漸找到自己在德國職場的定位和機會。(但有人脈的話當然就好好的用吧)
  • 我一直都還會微調甚至大改CV和cover letter,但老實說盡人事聽天命,機運才是最後決定的因素。儘管如此還是得先準備好等機會來。
  • 上面幾個大哉問,在求職過程起落中會逐漸沉澱出自己身為異鄉人的答案,也算是求職辛酸路的附帶好處。所以遇上open interview其實也不太需要準備,用自信誠懇的態度說出來就可以了。

2019年4月22日

政治不是假議題

*圖文不符看影片比較重要

本來想丟一家創立約15年評價不錯德國小公司的專利工程師職缺,看起來有機會獨當一面重新建立專利佈局和策略。查了一下公司背景和歷史,發現五年前被同產業全球第一大供應商的中國公司併購了。

其實這對企業來說也不奇怪,供應商買下走品牌路線的小公司,用品牌拓展市場。小公司本來就和供應商有合作,併購後可以有更穩定的產線和供貨。而且小公司的總裁還被拉到中國公司去當總裁了,沒有因為併購就被分一筆錢請你走路,感覺這家中國公司還不錯啊。

但很可怕我馬上就開始遲疑要不要丟,德國小公司的人資系統會有Taiwan這個選項嗎?會不會又只能把我登記成中國人?在小公司工作可以說自己是臺灣人嗎?會需要常常去中國公司上海總部出差嗎?我拿臺灣護照在這家公司會有什麼影響嗎?很煩。

另一個臺灣朋友的德國主管問他,要不要外派去中國兩三年當小主管累積經驗,再回德國做管理職。在德國公司裡很多人這樣做啊。

我們和從其他國家來的勞動移民一樣,都知道中國是個不可忽略的大市場,對跨國公司來說很重要也有很多職涯發展機會。但對其他人來說只是個職涯和家庭平衡的決定,因為我們是臺灣人就會變成非常糾結的人生決定。

我沒有比別人不努力,也不偷懶沒有貪求什麼,但就是時不時需要應付莫名出現的麻煩,需要看法條準備資料,和辦事人員解釋半天,只為了爭取文件上是寫臺灣不是寫中國。很煩。

不想談政治的人會說可以不要什麼事情都扯上政治嗎?

如果可以這麼簡單誰不想要,但明明就不是我們先開始的。我們也想要安心過個臺勞上班族日子,想追求職涯就追求,樂於平靜日子就平靜;想搬回臺灣就搬回臺灣,想去中國試試看就去中國試試看。

但不可以,條件是你要放棄叫你自己臺灣人。

政治不是假議題,連想要丟個新工作都會被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