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5日

推薦<少年臺灣史>

真心推薦周婉窈教授寫的<少年臺灣史>。私心認為是我們這一代必讀的書。

其實我還沒看完,但已經忍不住要來推薦!在看書的過程中,我無法不去想「如果這本書是十幾年前歷史課的教科書的話,我這十幾年的腦袋和想法會有什麼差別?我在學地理歷史公民課、看電視新聞的時候,會有多麼不同的心態?」

我一直都感覺二二八、戒嚴、白色恐怖這些事離我們好遙遠,隱約知道一些,好像是很重要的事,但歷史課本只是簡單帶過,成長過程中也沒有機會沒有人跟我們討論這些。

看書的過程中才發現,也才開始真正感覺,其實我們根本是這些事件後的第一代。以前歷史課的1895、1930、1945,原來是阿公xx歲的時候,原來是我出生前xx年。

看這本書,我有一些看似無解的問題,好像終於得到初步的答案。原來我爸媽成長到30歲的環境,和我成長到30歲的環境,有這麼大這麼誇張的差別,原來這可能是我們這兩代無法理解彼此的原因。原來戶籍法1992年才修正,在那之前身分證和其他證件都要登記曾祖父/祖父/父親在中國的籍貫,所以實在太容易去區分「外省人」和「本省人」。

不喜歡談政治或歷史的人,我也推薦看這本書。以前是沒有簡單的機會去了解和接觸,太抽象太遙遠,所以不想懂。但看過這本書,你可以自己決定,儘管知道一些臺灣歷史了,但還是決定不接觸政治議題。而且,可能像我一樣,有一些對自己人生的意外收獲。

覺得自己是「臺灣人」的人,當然要看。看完後應該會對「臺灣人」這個身份認同有自己的定義。(很難啊!)

決定短期或長期留在國外、不回臺灣的人,更要看。看了這本書後,我再去看歐洲或美國的歷史和發展時,心裡感到踏實很多。我終於能夠感覺我是站在臺灣的歷史上,去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發展。德文班同學問我到底為什麼中國和臺灣不一樣時,我可以好好地跟她解釋,也跟她討論和哈薩克和俄國是不是有什麼異同。

其實這本書的目標讀者群,「少年讀者」,是出生在1994到2000間的更年輕的人,被作者稱為「第一代臺灣人」。照這樣說的話,我們應該是「過渡期的那代人」,所以我們一路走來覺得徬徨、困惑、無解,好像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歷史一直是我的罩門,這本書像是為我開了一扇窗啊!希望你們看了也會喜歡。